赤灣古炮臺位于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半島的深圳鷹嘴山頂端,分東、西兩側箝制赤灣港,雄視伶仃洋面。現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赤灣古炮臺位于“臨海山梁扼三面之險”的蛇口半島頂端,分東、西兩側箝制赤灣港,雄視伶仃洋面。已修復的左炮臺挺立在海撥170米的鷹嘴山頭,占地面積約360平方米。炮臺城基用大塊花崗巖修砌,全高約3米多,北面是炮臺城的入口,城內東西兩廂,仍遺留兩座房屋殘基,是當年守炮臺士兵的居屋。
線路分類: [歷史遺產]
景點地點: 國內 廣東省 深圳市
本站推薦:
赤灣古炮臺
基本概述
赤灣古炮臺位于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半島的深圳鷹嘴山頂端,分東、西兩側箝制赤灣港,雄視伶仃洋面。現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赤灣古炮臺位于“臨海山梁扼三面之險”的蛇口半島頂端,分東、西兩側箝制赤灣港,雄視伶仃洋面。已修復的左炮臺挺立在海撥170米的鷹嘴山頭,占地面積約360平方米。炮臺城基用大塊花崗巖修砌,全高約3米多,北面是炮臺城的入口,城內東西兩廂,仍遺留兩座房屋殘基,是當年守炮臺士兵的居屋。南面的高臺寬約8米多,是運用炮位的場地。
建成歷史
赤灣地理位置重要,據史書記載,古代船舶往來廣州與南洋諸國,皆經此地。從明代起,官府已在附近的南山設置墩臺以防海盜,清康熙年間(1662——1722)始于赤灣修建炮臺,赤灣炮臺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當時福建提督楊琳調任廣東巡撫。他主持修建沿海炮臺、城垣、防地等軍事設施126處,其中炮中26處。赤灣炮臺是其中之一,據記載赤灣左、右炮臺設兵數千名,生鐵炮6位,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另有12門大炮被稱為“佛郎機”炮,是西式武器,其制法是北宋時由廣州傳入的。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布防珠江口,曾重修赤灣炮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曾領兵在伶仃洋上擊敗英軍,赤灣炮臺為林則徐禁煙曾立下汗馬功勞。
現狀介紹
炮臺位于南山區赤灣東村,挺立在海拔170米的鷹嘴山頭。在左炮臺的樹叢中,掩映著一處哨站,據介紹,新中國成立之初,東南沿海諸島還未解放,當時的部隊就駐扎在赤灣天后宮里。左炮臺三面臨海,山勢峻峭,只要站在鷹咀山之巔,整個赤灣半島盡收眼底,部隊決定在這里設立哨所。哨所里有個體積碩大的望遠鏡,像不眠的眼睛,時刻警惕地注視著伶仃洋海面。當時戰士晚上一般都是和著衣服睡覺,槍就放在身邊,子彈是上了膛的。改革開放初,赤灣左炮臺仍被列入軍事禁區。隨著進一步改革開放,左炮臺的軍事戰略地位逐步淡化。
歷史滄桑,赤灣炮臺現在只剩下左炮臺保存完好,當地有關部門曾于1985年對炮臺進行修復。已修復的左炮臺挺立在海撥170米的鷹嘴山頭,坐北朝南,分臺體和圍墻兩部分。全長26.2米,寬15.5米,臺高4.5米,圍墻高3.78米,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
1997年香港回歸后這里全部解禁。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哨所,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被保留在鷹咀山上。
旅游看點
炮臺城基用大塊花崗巖修砌,北面是炮臺城的入口,城內東西兩廂,仍遺留兩座房屋殘基,是當年守衛炮臺士兵的居屋。南面的高臺寬約8米多,是運用炮位的場地。炮臺上,一門古炮雄視珠江口,雖然炮管已經銹跡斑斑,但依稀還能看出它威武不屈的雄姿。炮臺西面的城墻上,兩棵百年古榕樹將它們的根須,深深地扎在城墻里,與城墻緊緊地糾結在一起,幾乎與城墻融為一體,沒有肥沃的土壤,它們卻枝繁葉茂,生命,竟是如此的堅韌;生命力,竟是如此的旺盛。左炮臺北面,是一尊林則徐全身銅像,塑于林則徐誕辰二百周年的1985年。銅像高3.2米,重1.8噸,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林則徐銅像。雕像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創作,大理石底座正面,是已故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林則徐紀念像”,北面鐫刻著謝華先生撰寫的碑銘。林則徐,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手持單筒望遠鏡,身佩長劍,凝視著波濤滾滾的伶仃洋,目光炯炯。
昔日,林則徐虎門銷煙,雖然張我國威,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威懾重洋,但他卻被革職流放,伶仃洋上,侵略者的堅船利炮在耀武揚威,國土一片片淪喪;160多年后的今天,被割讓的國土回歸祖國懷抱,山下已是繁忙的港口,或許,看到今天的伶仃洋,林則徐也倍感欣慰吧。
交通指引
到達赤灣古炮臺的公交車有226路,355路停靠站為“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