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觀象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古觀象臺始設于元代,原名“司天臺”。明初攻克北京時毀于戰火,殘存的天文儀器被運往南京保存。明正統七年(1442年)時重建此臺,古觀象臺是由元代大都城的東南角樓改建而成的高臺磚砌建筑。
線路分類: [歷史遺產]
景點地點: 國內 北京市
本站推薦:
北京古觀象臺
北京古觀象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古觀象臺始設于元代,原名“司天臺”。明初攻克北京時毀于戰火,殘存的天文儀器被運往南京保存。明正統七年(1442年)時重建此臺,古觀象臺是由元代大都城的東南角樓改建而成的高臺磚砌建筑。改名“觀星臺”,并復制了一套儀器,明代臺上置有大型銅鑄天文儀器渾天儀、簡儀、渾象儀(天球儀)等,臺下是紫微殿、漏壺房、晷影堂等建筑,內置圭表、漏壺等儀器。
簡介
崇禎年間(1629~1638年)由徐光啟、李天經等人先后制造了極限大儀、平懸渾儀、平面日晷、候時鐘、望遠鏡、沙漏等儀器。清代時,并更名為“觀象臺”。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改用西方技術制造出天體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緯儀等八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均采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這些儀器具有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風格,造型紋飾極為考究,至今仍陳列在古觀象臺上。辛亥革命后改為中央觀星臺。現在北京古觀象臺已經改建為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屬于北京天文臺,繼續在科學和科普領域發揮著作用。
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8架清制天文儀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天文臺上先后增設了八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均采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從明朝正統年間,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止,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現存古觀象臺中保持連續觀測最悠久的,它還以建筑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制8架銅儀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外,在刻度,游表,結構等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后,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它們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新中國成立后,古象臺移交給北京天文館,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以建筑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于世。
北京古觀象臺在明朝時被稱為“觀星臺”,臺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臺下陳設有圭表和漏壺。清代時觀星臺改稱“觀象臺”,辛亥革命后改為中央觀星臺。
這里既有當時按照元代以來天文儀器復制的大型青銅天文觀測儀器,又有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及外國傳教士先后設計制造的精密新儀器,顯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是研究古代天文科學成就的重要資料。
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
從明朝正統年間,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臺連續從事天文觀測達五百年,在世界上現存的古觀象臺中,保持著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記錄,而且,它還以建筑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而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銅制天文儀器體形巨大,造型美觀,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結構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后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它們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舉世無雙的歷史文物珍品。
北京古觀象臺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光輝成就的歷史見證,它以建筑完整、儀器精美、保存完好,觀測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于世。現在北京古觀象臺已經改建為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屬于北京天文臺,繼續在科學和科普領域發揮著作用。
歷史
北京古觀象臺建于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臺。它以建筑完整、儀器配套齊全、歷史悠久而聞名于世。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8架清制天文儀器。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止,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現存古觀象臺中保持連續觀測最悠久的,它還以建筑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制8架銅儀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外,在刻度,游表,結構等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后,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它們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新中國成立后,古象臺移交給北京天文館,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天文學家王恂、郭守敬等在今建國門觀象臺北側建立了一座司天臺,成為北京古觀象臺最早的溯源。明朝建立后,于明正統七年(1442)在元大都城墻東南角樓舊址上修建觀星臺,放置了渾儀、簡儀、渾象等天文儀器,并在城墻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此時觀星臺和其附屬建筑群已頗具規模。
1644年清政權建立之后,改觀星臺為觀象臺,并接受湯若望的建議,改用歐洲天文學的方法計算歷書。1669-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懷仁設計和監造了6架新的天文儀器: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康熙五十四年(1715)紀理安設計制造了地平經緯儀。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國傳統的渾儀再造一架新的儀器,命名為璣衡撫辰儀。至此,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架古儀都已裝備完畢。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德、法兩國侵略者曾把這8件儀器連同臺下的渾儀、簡儀平分,各劫走5件。法國將儀器運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后在1902年歸還。德國則將儀器運至波茨坦離宮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根據凡爾賽和約規定,于1921年裝運回國,重新安置在觀象臺上。
1911年辛亥革命后,觀象臺改名為中央觀象臺, 1927年,紫金山天文臺籌建后,古觀象臺不再作觀測研究,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于1929年改為國立天文陳列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進逼北京,為保護文物,將置于臺下的渾儀、簡儀、漏壺等7件儀器運往南京。現這7架儀器在分別陳列于紫金山天文臺和南京博物院。
解放后,北京古觀象臺于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83年重新對外開放。在國外享有極高的聲譽。許多國家的政府首腦、高級官員和科學界同行如英國首相布萊爾、比利時首相伏斯達等都曾慕名前來參觀考察。
展覽
時間歷法
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之《時間歷法》部分主要介紹了中國時間歷法的形成發展過程和主要研究成果。中國古代的歷法較為特殊,大多為陰陽合歷,從古六歷到清時憲歷,共102種。其中僅有2部純陽歷,前后經歷了五次較為重大的歷法改革。展覽運用文字和圖片說明手段介紹了中國不同朝代的歷法概況。同時,展出了中國古代使用的一些時間量具,如日晷、圭表等。同時,亦有數架移自上海徐家匯天文臺和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近代天文擺鐘原件。
天象記事
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之《天象記事》部分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些主要歷史事件和觀測成就。例如: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天文圖案、公元8世紀的敦煌星圖、以及中國傳統的三垣二十八宿天區劃分等。同時,展覽還介紹了中國古代的一些天文研究成果:如對太陽黑子、哈雷彗星、以及超新星等的研究。展覽立足于給觀眾以中國古代天文知識的全面了解,運用豐富的展陳手段,并有相當數量的實例模型。展覽展出多年,深受國內外觀眾好評,同時亦常年作為青少年課外活動的教育基地。
靈臺儀象
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之《靈臺儀象》部分主要對中國古代天文臺的發展歷史和主要研究用儀器作了較為概括的介紹。展覽表現了從西漢天文遺址開始一直到北京古觀象臺的中國天文研究機構發展歷程以及渾儀和簡儀等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觀測儀器。展覽深入淺出,寓教于樂,運用了大量實例模型與照片,同時還展出了我臺首創研制的銅制古代天文儀器比例模型。展覽自展出以來深受參觀者和天文愛好者的歡迎。
儀器
簡介
在明代,觀星臺上使用著明制渾儀、簡儀、天體儀等大型儀器。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比利時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奉康熙帝之命,在前人的基礎上設計了六件新天文儀,至康熙十二年制成,計有: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紀限儀。新儀制成后,就將明代儀器全部移放臺下,將新制六件儀器安于臺上,進行觀測。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紀理安設計的地平經緯儀造成后安于臺上,這架儀器是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的合成,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但紀理安在監制這架儀器時,竟將臺下遺存的元明古儀充作廢銅使用,幸后來有人發現并奏明朝廷下令禁止,才保留了明制渾儀、簡儀、天體儀三件(可惜,辛亥革命后,天體儀已不知去向)。這可以說是北京古觀象臺上古代儀器的一大厄運。
據史書記載,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親臨觀象臺,遍觀了天文儀器后稱,結構以渾儀制近古,刻劃制度宜從今。于是,當時欽天監的有關人員集思設計制造了“璣衡撫辰儀”,制造工期達十年之久。這架儀器的結構,基本上與中國漢唐以來中國歷代制造的渾儀相類似,不同的是取消了渾儀中的地平環和黃道環,時度刻劃同于臺上其它七件儀器,用圓周360。和九十六刻制取代中國古代的365.25。和百刻制。“璣衡撫辰儀”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觀測儀器,它重五噸有余,高大雄偉,雕刻細膩,除了作為觀象臺上的一架觀天儀器之外,也是一座精美的工藝品。
璣橫撫辰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北側東端。儀重5145千克,儀高3。379米。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皇帝視察觀象臺時,看到臺上天文儀器均為西洋的構造,隨下令按中國傳統的渾儀結構建造一架占儀。同年開始設計制造,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工期歷經十年。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制成。儀器南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御制璣橫撫辰儀乾隆甲子年造”。儀器分為三重:最外一重叫子午雙圈,雙圈空隙表示子午線;赤道單環與子午雙圈相交。子午圈下半部分用云座支撐,南北兩極設有銅軸。中間一層由連接在南北兩極的赤道經圈和游旋赤道圈組成。最內層是貫于兩極軸上的雙層赤經圈,其上端有一十字絲,使觀測更為準確。璣橫撫辰儀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架大型銅儀,無論從冶金制造還是雕刻方式,都反映了當時的發展水平。1900年該儀曾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于1921年歸還中國,重新安裝在北京古觀象臺上。
紀限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南側,與赤道經緯儀相鄰。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儀重802千克,儀高3.274米.在中國此類儀器始于清朝.主要部件是一個60度的圓弧和一個干,干末端有手柄,柄端有一個小環,用來掛滑車的鉤(滑車已散失),干的頂端伸出一根橫軸,用來掛窺橫(原窺橫已遺失,現儀器上的窺橫是后配的).橫軸稍下位置,左右各立一個小柱,用來幫助測量.60度的圓弧而以流云作為裝飾,背部有樞軸,可以隨意調整高低,用半圓齒輪來支撐,同時還設有用來轉動的柄輪,觀測時可以左右升降,它的下面中柱,插入游龍纏繞的圓座柱里,,可四方旋轉.該儀主要用來測定60度內兩星之間的角距離.1900年曾被德國侵略者掠至德國,于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觀象臺上。
黃道經緯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臺頂的西南角.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儀重2752千克,儀高3.492米.是中國第一架獨立的黃道坐標系統觀測儀器.外圈正立的是子午圈,兩極安有銅軸,用半圓契合,使它固定.里面為極致圈,連接在極軸上.距黃極90度,橫置著黃道圈,和極致圈相直交,兩圈的交點,靠近北極者為夏至點,靠近南極者為冬至點.最里面是黃道經圈,用銅軸貫于黃道南北極.支撐子午圈的是一個半圓形云座,座下用兩條相背升龍支撐,下接斜十字交梁.此儀主要用于測量天體的黃道經度和緯度以及測定二十四節氣.由于中國歷代天文學家對黃道坐標系統并不十分重視,因此,該儀制成后使用較少。
地平經緯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臺頂南側正中位置上。制于康熙52年-54年(公元1713-1715年),由來華的耶酥會傳教士德國人紀理安負責督造。儀重7368千克,儀高4.125米.此儀集地平經儀和象限儀的構造與作用于一體,所不同的是,將象限弧向上,游表不用夾縫方法,而采用游表兩端各開一窺孔的方法,裝飾上與前兩架儀器有所不同,它是古觀象臺唯一采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式藝術裝飾的天文儀器.使用時減少了由于兩架儀器測量所帶來的誤差.1900年,該儀和其他四架儀器儀器被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后迫于輿論壓力,于1902年歸還中國.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侵略者留在擋風罩上的彈孔。
地平經儀
陳列于北京古觀象臺臺頂南側,黃道經緯儀東面,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儀重1811千克,儀高3.201米.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此儀主體是地平圈,圈內設有東西通徑,中間為圓盤,用云柱支撐.四隅用三根龍柱及一根鑄造精細的銅柱支撐,下面是十字交梁,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有螺柱用來調整水平.在東西柱上,又立兩根柱,兩只蒼龍沿柱蜿蜒而上,頂端各伸出一爪,合捧一個火球,球心表示天頂,與地平圈的中心成一條垂線.沿垂線方向安有一根上指天頂下指地心的中空立表,此表可旋轉360度,立表下端設有一個與它垂直的橫表,其長和地平圈外經相齊,平放在地平圈上.立表的中空處,上下各設有一個立柱,柱頂端有一個垂直的小孔,旁邊有一個小孔貫穿兩側,并與垂直的小孔相通,兩個立柱用垂線相連,立表上端兩側,平置兩個小柱,從小柱分引兩條斜線與橫表兩端相連.觀測時,使待測天體與橫表兩端的線,和中心垂直在一個平面上,就可定出地平經度.此儀曾于1900年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20年之久,于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觀象臺上。
赤道經緯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臺頂的南側東端.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儀重2720千克,儀高3.380米.最外是子午圈,南北兩極各安銅軸,用半圓契合,使它固定.距兩極九十度位置,橫貫著赤道圈,與子午圈相交,從南極處伸出兩個象限弧用來支撐赤道圈.赤道圈內是一個可繞極軸轉動360度的過極經圈----赤經圈.兩極之間的通軸中央安有橫表.儀器下邊有一半圓形云座,用來支撐子午圈,它的中央有一洞孔,用來裝垂球.該儀是中國古代天文觀測中經常使用的儀器,用途有十四項,主要用來真太陽時和天體的赤經、赤緯。該儀曾于1900年被法國侵略者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后迫于世界輿論,于1902年歸還中國,重新安裝在原來位置上。
天體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臺頂的西側正中。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儀重3850千克,儀高2.735米。此儀用一個直徑為六尺的銅球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著大小不等的鍍金銅星1876顆,并把它們分為282個星官。球面上刻有赤道圈,與鋼軸垂直。銅球外邊南北直立的是子午圈,其上最高點代表天頂的的銅制火球。球面外與地平平行的是地平圈,四根立柱托著地平圈立于底座上。該儀用途有60多項,但它主要用于黃道、赤道和地平三個坐標系統的相互換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視位置等。該儀曾于1900年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1921年才重新安放在北京古觀象臺上,至今球面上還留有侵略者打下的彈痕。
象限儀
又稱地平緯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臺頂西北角。制于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儀重2483千克,儀高3.611米.主要部件是一個90度的象限環,環中間以一條騰云駕霧的巨龍作為裝飾.象限環豎邊上指天頂,下指地心,橫邊與地平線平行,橫豎兩邊相交于圓心。儀器的背面正中是數軸,軸兩端是圓的,象限環固定在數軸上,可做360度旋轉。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東西各有一立柱,立柱上端、下端都有一橫梁相接,梁中心鑿有圓孔用來安裝豎軸。象限環的圓心,伸出一根橫軸,其上掛窺橫,窺橫下端有立耳,背面設有夾螺子(現已折斷),旁邊有游表(已遺失)。該儀主要用于測定天體在地平上的或天頂距。1900年曾被法國侵略者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1902年歸還中國,重新安置在古觀象臺上。
入園說明
① 景區開放時間:9:00—17:00
②無老人兒童等優惠政策
③ 游客取票地點:景區一進門處窗口報號取票 景區提供全程免費講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