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五级黄色电影a,亚洲精品在线观看污污污污,国产区精品中文字幕,高清无码在线精品

歡迎訪問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歡迎,請登錄 傳真:0635-8336665 24H電話:0635-8681234

改則縣

改則縣地處南羌塘高湖盆區,均為高山河谷地帶,無平原。山勢平緩,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主要有山脈有昆侖山、隆格爾山、夏康堅、達日龍、波雜、查多崗日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全縣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4416米,屬高原亞寒干旱季風氣候區,日照時間長。以隆仁為界,南北朝氣候差異較大。

線路分類: [農業觀光]

景點地點: 國內 西藏自治區 阿里地區

本站推薦:

景點詳細介紹

 

改則縣

  改則縣地處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區的東部、藏北高原腹地。面積97437平方公里。草場面積1億畝,可利用草場面積7000萬畝。總人口1.5萬。現轄5個區,21個鄉,75個村民委員會。

中文名稱:    改則縣

外文名稱:    Gaize Xian

    名:    不詳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

下轄地區:    改則鎮 路北

政府駐地:    改則鎮魯仁居委會

電話區號:    0897

郵政區碼:    542526

地理位置:    西藏阿里地區

    積:    9.7萬平方公里

    口:    1.5

    言:    藏語

氣候條件:    寒冷、干旱、多大風、溫差大

著名景點:    雪山

    場:   

火 車 站:   

基本概況

簡介

  西藏民主改革前,這里為改則、色鍋和幫巴三大部落之地。"改則"、"色鍋"、"幫巴"原是族名,后演變為部落的名稱。分別隸屬于西藏噶廈政府和后藏的扎什倫布寺管轄。

  1960年10月改則縣人民政府成立,轄路南、路北共4個區。1961年3月23日,縣址由門董村遷至現在的隆仁。年底將路南2個區劃出,新成立了措勤縣。兩縣均隸屬阿里地區管轄至今。

氣候特征

  改則縣地處南羌塘高湖盆區,均為高山河谷地帶,無平原。山勢平緩,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主要有山脈有昆侖山、隆格爾山、夏康堅、達日龍、波雜、查多崗日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全縣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4416米,屬高原亞寒干旱季風氣候區,日照時間長。以隆仁為界,南北朝氣候差異較大。年日照時數3160小時,年降水量189.60毫米,年降雪日60天左右。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砂金、銅、天然堿、食鹽、鉀鹽、冰洲石、石膏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驢、黃羊、藏羚羊、巖羊、大頭羊、狗熊、猞猁、草狐、旱獺、雪雞、黃白鴨等。此外,風能和太陽能可滿足小型發電機工作。

經濟基礎

  改則縣境內有廣闊的牧場,經濟以牧業為主。主要飼養牦牛、犏牛、馬、綿羊、山羊等。

交通條件

  改則縣已形成以隆仁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安獅公路貫穿改則縣境,各區、鄉均通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000多公里。

特產品

  特產品主要有酥油、皮張、牛羊絨、食鹽等。

社會事業

  隆仁,因其北面的魯瑪仁布河而得名。居民500多人。城區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現有小學、醫院、國營商業零售門市部、銀行營業部、影劇院、招待所、電視臺、廣播站、電影站等設施。公用房屋配有太陽能取暖設施。

野生動物

  改則地處"世界屋脊"之巔,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壯麗多姿的高原自然景觀,對探險旅游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里地廣人稀,自然生態至樸至真。許多珍稀野生動物得以保存,如藏羚羊、野牦牛、野驢、盤羊以及瀕臨絕跡的黑頸鶴等,為研究它們繁衍生息、進行變異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實為科學考察的理想之地。

地理氣候

  改則縣位于西藏阿里地區東部,藏北高原腹地。東經81°59′—86°,北緯31°30 ′—35°40′,東與那曲地區的雙湖、尼瑪縣相接,東南與措勤縣相連,南與日喀則地區的仲巴縣毗鄰,西與革吉縣、日土縣接壤,北以昆侖山為界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界。東西長450公里,南北寬670公里,總面積13.5616萬平方公里(注:最新勘界面積),是阿里地區面積最大的一個純牧業縣,約占阿里地區總面積的五分之二。

  改則地處南羌塘高原湖盆區。全縣均為高山河谷地帶,山勢平緩,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有昆侖山、隆格爾山、達日龍、波雜、查多崗日、藏薩崗日、崗阿若、夏崗堅等主要山脈。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最高峰瓊木孜塔格峰,海拔6962米。

  全縣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4394米,屬高原亞寒干旱高原季風型氣候。干旱,多大風,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年平均氣溫-0.2 ℃,1月平均氣溫-12.8 ℃,極端最低氣溫-44. 6 ℃(1987年12月);7月平均氣溫11.9 ℃,極端最高氣溫26 ℃(1979年6月),平均氣溫日較差14 ℃左右。年平均日照3168小時。年平均風速4.3米/秒,最大風速36米/秒,年出現17米/秒的大風日數平均為46天。年均降水量189.60毫米,年極端降水量最大295.8毫米(1977年),年極端降水量最小84.5毫米(1982年),年降雪日60天左右。有冰雹、積雪、干旱、風沙等災害性天氣。

歷史沿革

  據改則縣考古發現及相關資料分析,公元6世紀前,改則一帶住有“門”人,是在改則境內最早活動的人類。

  清初順治年間,改則境內先后形成了改則本、幫巴部落、色果部落三大部落。改則本、色果部落屬噶夏政府和達賴喇嘛轄區。1680年,五世達賴派噶丹次旺進軍阿里,擊敗拉達克軍隊,1686年建立了阿里噶爾本政府。幫巴部落隸屬噶爾本轄區。此后,隨著改則境內部落的不斷興起壯大,到改則本第三代頭人貢布頓珠后期(1925年)改則本頭人受封為世襲四品官,改則本相當于宗級。

  在和平解放前,改則境(包括措勤)除了幫巴部落、改則本、色果部落(后分為色果羅瑪部落,色果江瑪部落)外,還有羅美部落、秋夏部落、露途部落、下瑪部落、強圖部落、那讓部落、江讓部落、秋夏老部落、赤瑪部落、雄瑪部落、塔爾美部落、塔爾計部落、巴果部落、參朵部落、江都部落、江美部落、白爾寺部落、東果江瑪部落、昂無部落、偏吉部落等大小二十多個部落。最早的色果部落在距今約900年以前就已居住在改則麻米一帶,是最早活動在改則境內的部落。改則本、幫巴部落等部落大多由青海、昌都等地遷徙而形成。

  1950年8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進藏部隊獨立騎兵師一團一連(先遣連)在團黨代表李狄三的率領下抵達改則西北扎麻芒保(在今先遣鄉境內)地區。與噶爾本取得聯系,雙方達成協議后,噶爾本政府承認人民解放軍進駐扎麻芒保,并協助人民解放軍開展群眾工作。1951年5月6日,獨立騎兵師二團副團長安志明率領后續部隊進入阿里,5月28日與先遣連會師,8月3日進駐阿里首府噶大克,宣告阿里分工委在昆莎(今噶爾縣昆莎鄉)成立。1956年9月28日,經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批準,阿里地區基巧辦事處成立,1959年撤銷。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公然撕毀十七條協議,發動全面武裝叛亂,改則東南局部地區發生武裝叛亂,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第十一師三十三團進駐改則平息叛亂。

  1960年4月29日,西藏軍區十一師三十三團在門董(現措勤縣駐地)成立改則縣籌建工作組,組長傅榮貴。5月3日,中共改則縣委員會在門董成立,傅榮貴任書記。10月1日,改則縣人民政府在門董成立。下轄路南一區(現屬措勤縣)、路南二區(現屬措勤縣)、路北三區(現改則縣洞措鄉以北)、路北四區(現改則縣物瑪鄉以北)。1961年3月,縣駐地由門董遷羅瑪仁波(現址)。至1962年,相繼建立了康托區、麻米區、洞措區、物瑪區、磁石區、達雄區、措勤區、江讓區8個區委、區公所。1970年,國務院批準籌建措勤縣。1971年10月,原改則縣所轄達雄、措勤、磁石、江讓4個區,21個鄉劃歸新成立的措勤縣。(改則縣地理位置、面積、人口等,除1971年以前需特殊說明的,其余均為1971年后數據。編者注)。

  1966年7月15日,改則縣文革領導小組成立,張明貴任組長,馬才華任副組長,“文化大革命”運動在全縣鋪開。1967年2月,受上海一月奪權風暴的影響,“文化大革命”運動在全縣范圍內推向高潮,縣委、縣人民委員會的部分領導被罷官、批斗。黨政機關被奪權,陷入癱瘓、半癱瘓狀態。4月1日,改則縣軍管小組成立,全縣實行軍事管制。1968年12月25日,改則縣革命委員會和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成立,取代了縣人民政府。1969年2月7日,改則縣革命委員成立“四大組”,即辦事組,政治工作組,人民保衛組,生產指揮組,分別取代原縣委、政府各工作機構。

  1969年6月至9月近4個月的時間里,相繼成立了洞措區、滋石區、江讓區、措勤區、康托區、物瑪區、麻米區、達雄區革命委員會。1977年5月18日,經西藏自治區批準,開始籌建察布區。1978年10月30日,察布區委、區革命委員會成立。1981年12月25日,改則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縣人大常委會成立,選舉產生了縣人民政府組成人員。1984年,全縣鄉一級換屆選舉工作開展。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以人民公社為單位成立了為各選舉委員會,“撤社建鄉”。至此,全縣從縣到鄉的革命委員會組織全部撤銷。到1999年,全縣轄5個區,21個鄉和75個自然村。1999年8月,改則縣撤區并鄉,重新調整行政區劃,撤區并鄉后全縣轄物瑪鄉、洞措鄉、麻米鄉、先遣鄉、察布鄉、古姆鄉6個鄉及改則鎮,75個自然村。

  改則縣世居民族為單一藏族。和平解放前,由于缺乏可靠的人口統計資料,其各個時期人口數據不可考。1962年,據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十一師兼日喀則軍分區政治部調查報告顯示,當時全縣(包括措勤縣)總計有32個部落,2738戶,10897人。2000年,全縣有6鄉1鎮75個自然村,總人口17532人,其中農牧民人口16104人,農牧業勞動力7915個。

自然資源

  改則縣自然資源豐富。東經83°13′—86°,北緯31°44′—35°04′之間,屬羌塘自然保護區。

  據生物化石與孢粉分析證實,羌塘地區在更新世中期尚是溫帶森林草原,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青藏高原急劇隆起過程中,原來的森林草原退出該地。同時蒙新世等地的草原成分逐漸進入,許多植物適應了高原生態環境,成了這一地區的代表種。現代植被類型在我國植物區劃系統中屬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區域,高原中部草原區域,北羌塘高原高寒草原區。植被類型簡單,以高原寒帶荒漠草原為主,主要有紫花針茅型,墊北蒿草型,硬葉苔草——墊北駝絨藜型組成。

  這里有野生動物樂園之美譽,棲息著許多野生動物。有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驢、黑頸鶴、盤羊、巖羊、黃羊、黃白鴨、猞猁、雪雞、高原免、狐貍、狼、旱獺、巖鴿等。數量最多的數藏羚羊、野驢、黃羊等。

  改則縣盛產酥油、牛羊皮張、牛羊絨、食鹽等。酥油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食品,從牛、羊奶中提煉而成,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用酥油做成的酥油茶,油滑而不膩,溫潤可口,營養豐富。具抵御寒冷,生津止渴和消除疲勞之功效。牛、羊皮張質地優良,是制革的最好原料。牛羊絨產量豐富,具有優良的質地,可用于制衣、被等,有軟黃金之稱。

  改則縣境內散布了大小逾三十個(已探明的有26個)溫泉。比較大的有夏崗堅溫泉、康托微溫泉、溫泉湖溫泉、高溫泉、鴨子湖西微溫泉等。

  改則縣水資源豐富,境內分布有大量冰川,河流(均為內流河)、湖泊、溫泉和豐富的地下水。境內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侖山脈、夏崗堅、藏薩崗日、瓊布崗拉、昂龍崗日山脈等,總面積約7200萬平方米。水質良好,是境內河流、湖泊、泉水的重要補給源。境內較大的河流(總長在20公里以上的)有12條,湖泊面積在6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4個,其中絕大多數為咸水湖。黑石北湖為境內最高的湖泊,湖面海拔5048米。

畜牧業

  改則縣是阿里地區最大的純牧業縣之一,畜牧業是改則縣經濟的支柱產業。

  和平解放初期,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緩慢。1962年,據陸軍第十一師兼日喀則軍分區改則縣社情調查報告資料顯示,當時全縣總計有32個部落(其中已改革的有28個部落),2738戶,10879人。牲畜存欄中牛有33001頭、馬1085匹、羊416416只。從當時已改革部落階級成份劃分狀況來看,貧牧民1746戶,6920人、占78.7%;中等牧戶423戶、1830人,占18.8%;富裕戶85戶453人,僅占3.8%。可見,在封建農奴制的舊西藏時期,農奴在領主(注:改則縣1962年統計數字,當時有領主19戶,136人,代理人3戶,29人)及其代理人的盤剝下,僅靠在領主及其代理人的莊園從事放牧或其他重體力的勞動,掙取微薄的收入,生活狀況極為艱苦,生產條件極為惡劣。

  和平解放后,1960年6月,改則縣路南地區28個鄉開展了“三反兩利”(即反叛亂、反烏拉差役、反奴役,牧工和牧主兩利)運動,采取了與農區不同的階級路線教育,即依靠勞動牧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擊叛亂牧主及其代理人進行民主改革。改則縣民主改革經歷了四個階段,即發動牧民群眾協助人民解放軍,平息叛亂,建立各級政權階段;廢除牧區封建特權和封建剝削制度階段;反對牧區各種類型的烏拉差役階段;實行贖買政策,把牧主,寺院及頭人的部分牲畜及生產工具進行贖買后分配給牧工階段。民主改革后,牧區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1964年,改則縣試辦互助組。1969年,開始試辦人民公社。1970年,改則縣實現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時期,社員除每人留3—5只“自留畜”之外其余均歸集體。這一時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經濟發展緩慢。1972年,全縣牲畜存欄總數為43.95萬頭(只、匹)(不含措勤縣)。到1977年,牲畜存欄數為57萬頭(只、匹),5年間增長3.05萬頭(只、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系統地進行了拔亂反正,落實了各項政策,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80年,中央召開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制定了一系列休養生息、治窮致富的政策。即農牧區生產隊(組、戶)下放生產經營自主權,免征農牧業稅,廢除一切形式的用工攤派任務;保障城市職工、居民必需品供應等。1980年5月,改則縣各公社相繼實行了“五定一獎”(即定草場、定畜群、定勞力、定產量、定報酬,超產獎勵)的生產責任制,改變了過去集體勞動,平均分配的“大鍋飯”現象。1984年,中央召開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了“在牧區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的政策。1984年8月,全縣實行“撤社建鄉”工作,經濟發展有所恢復。

  1984年全縣收入達到397萬元,人均收入達到333.99元,群眾住房有所改善,“花帳篷變成了黑帳篷”,條件稍好的群眾置有冬夏兩季用帳篷,個別群眾修建有土木結構住房。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家里有了收錄機、手表、各種藏卡等日用品,極個別家庭已擁有了汽車。1985年,群眾存款達200萬元,過上了銀行(信用社)有存款,家里有余糧的殷實日子。1984年,全縣有萬元戶5戶,隨著收入的增加,群眾對商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僅1984年一年,全縣各種商品銷售額就達130萬元,人均120元。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強西藏發展的政策。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此后,阿里地區實行了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加強了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資,調動了農牧民群眾和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全縣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1995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3776.14萬元,比1994年增長99.47%。比“八五”規劃的800萬元,增加2976.14萬元,增長372%。年末各類牲畜存欄數達74.36萬頭(只、匹),比1994年增加5.7萬頭(只、匹),總增率為29.72%,比“八五”計劃增長6.72%。商品畜為3.4萬頭(只、匹),商品率達28.42%。羊毛產量達400.78噸,比1994年增長9.45%,羊絨產量達44.58噸,比1994年增長53.49%,牛絨總產量達13.55噸,比1994年增長37.18%。酥油產量達70.05噸,比1994年凈增9%,畜產品綜合商品率為57.34%。人均收入達1417.75元(扣除物價因素),比“八五”計劃的1000元,人均凈增417.75元,增長率為41.78%。糧食總數為1669.18噸,人均占有227.53斤。1995年,牧民群眾的存款已達960萬元,人均存款達654元。群眾住房條件,生活條件不斷得到大幅度改善。大多數群眾已住上扶貧項目援建的定居點(土木結構住房)或自籌資金建設的住房。電視機、汽車等已進入普通牧民群眾家庭。

  1998年,全年牧業總產值完成4005.28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算),牲畜存欄數達到80.5萬頭(只、匹),牲畜總增率(比1997年,下同)為9.5%。幼畜成活率達到77.34%。1998年底,共完成收購綿羊毛496噸,比1997同比增長28%,山羊絨47.9噸,增長10.7%,牛絨16.2噸,增長62%,酥油產量86.2噸,奶渣產量164.11噸,農畜產品綜合商品率44.49%。1998年共完成牧民半定居點576間(包括1997年續建工程241間),完成半封閉羊圈574套,標準羊圈172套,太陽能采暖水井6眼,飼草飼料基地建設500畝。在1998年全縣遭受雪災期間,收到各種救災資金143萬元,救災糧食161.8噸,衣被3587套,飼料40噸,抗災藥品折合人民幣36.1萬元,抗災油料折合人民幣8萬元。1998年,完成財政收入352萬元,完成計劃的100.5%,財政支出1051萬元,完成計劃的108%(包括各種專款)。

  和平解放前,改則一帶的經濟活動存在兩種交易方式,一種即最原始的物物交換。最早的物物交換,主要以羊易其它生活用品為主。據考,物物交換中,一只羊可交換七米質地較好的布料,可交換十五公斤糧食。規模最大,行程最遠的要數鹽糧交換。一支馱隊由幾十頭牦牛,數百只羊組成,馱鹽上萬斤,行程最遠可達印度,尼泊爾等地,以鹽易糧或其它日用品。據考,在鹽糧交換過程中,交易較好可以1:1的比例進行交換,稍差則以1:3的比例進行交易,即3斤鹽換一斤糧(米或小麥)。隨后,隨著章嘎(一種銅質貨幣),大洋(銀元)的出現,物物交換活動日漸減少,使用貨幣交易成為一種既方便省事,又快捷的交易方式。但由于交通不便,直到20世紀70年代,物物交換尤其是以鹽糧交換為主的經營方式仍然存在。

  1961年,改則縣羅瑪仁波銀行小組成立,人民幣成為牧民群眾經濟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流通貨幣。1965年,中國人民銀行改則縣支行成立。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改則縣支行分設為中國農業銀行改則縣支行。下設中國農業銀行察布營業所、洞措營業所、物瑪營業所、麻米營業所、康托營業所(1998年并入改則支行)。開展銀行信貸,儲蓄等業務。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民群眾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牧民群眾銀行儲蓄也逐年增加。1985年,全縣牧民存款達200萬元,到1990年,牧民存款款已達690萬元。比1980年增加490萬元。到2000年,牧民儲蓄額達到3290萬元,比1990年增加2600萬元。

  隨著經濟的發展,改則縣個體商業日趨興盛。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了第一家茶館。之后,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從事餐飲、娛樂、小商品批發零售的個體戶逐年增加。據統計,1990年,改則縣有個體工商戶32戶,注冊資金2.74萬元。到2000年,上升到有個體工商戶161戶,注冊資金275萬元。各種商品瑯玡滿目、餐廳、茶園、舞廳一應俱全,豐富了改則縣人民的商品需求和飲食文化生活需要,活躍了改則縣經濟。改則縣第三產業的發展亦隨著個體工商戶的出現而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改則縣服務業的主力軍。1990年,全縣個體工商戶完成稅收59萬元,占全縣稅收總收入的29.94%,到1995年,完成稅收101萬元,占全縣稅收總收入的59.76%。2000年,隨著規模擴大,投資增多,全縣個體工商戶共計完成稅收143萬元,占全縣稅收總收入的69.08%。

  改則縣民族手工業以加工業和簡易手工制作為基礎。和平解放前的加工業主要是原始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加工。如加工拉古爾(注:一種加工糌粑的石磨),董末(一種打酥油茶用的條形桶),扎拉(一種三條腿的鐵質火爐支架)等。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改則北部由于特殊的生存需要,制造打獵工具。“尼”是捕獵工具,用鷹羽或用草卷成橢圓形,牛毛線捆緊、中間夾著羚羊角若干細條,上面放短繩,放在地坑里套野獸。“續落”也是打獵的一種工具。這些捕獵工具直至1997年才停止使用。

  和平解放后,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原始的生產工具不再被牧民群眾接受,代之以更為先進的生產工具。以家庭作業為主的加工業不再盛行,民族手工制作占主導地位。民族手工制作以簡易生活用品制作為主,主要制作服裝(衣帽鞋等)、氆氌、帳蓬、土槍、袋、尼網,捕捉野獸用的套索、刀具、博(一種縫紉工具)等。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在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形成了以聯合生產的手工業組式的生產方式。1973年12月,古昌鄉手工業小組成立,但人員少(僅有一個師傅,三個徒弟),生產規模不大(加工或生產馬掌、馬掌釘、剪毛刀、鐮刀、粑磨、杖、爐子、煙囪、門窗、鍋、篩子、帳蓬楔子、鐵箱、水桶等),這是改則首次出現的手工業雛形。后由于缺乏原材料,手工業小組沒有得到發展,80年代初解體。

  改則縣礦產資源豐富,有砂金、煤、鹽、硼礦、石膏、銅、鐵等。金、硼礦蘊藏量豐富。在和平解放前,已有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據考、在和平解放前,改則境內開采金礦的既有本地牧民(現改則丁昌一帶),也有來自日喀則、印度、尼泊爾等地的商人。由于技術落后,其利用率相當低下,資源保護意識差,屬典型的掠奪式開采。在當時,開采金礦收入較從事放牧收入高 ,盡管條件艱苦,甚至會有生命危險,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以從事采金謀生。其規模大的有五六十人,較小的亦有十幾人。除開采金礦之外,改則縣得天獨厚的食鹽資源,在和平解放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在和平解放前甚至和平解放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改則境內牧民的諸多日常用品如糧食、茶葉、布匹、食糖等,均靠鹽糧交換滿足。可見當時的食鹽開發利用已達相當規模。

  1971年,阿里地區革命委員會批準同意開發位于洞措鄉境內的川巴煤礦,但由于煤質差,技術條件落后,1984年停產。1992年,改則縣人民政府與那曲交通綜合公司簽約,聯合開采“基布茶卡”硼礦,從而揭開了全縣礦產資源大規模開發的序幕。此后,大批金礦開發商進入改則,開采金礦,帶來了一定經濟效益。1999年財政收入中,僅金礦收入就達101.5萬元,占1999年全年財政收入的25%。此外,從1999年伊始,改則縣開始開發鹵蟲資源。2000年,鹵蟲開發收入達50.9萬元,占整個財政收入的12.7%。

  千百年來,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的藏族人民,祖祖輩輩靠的是人背畜馱。在進行一次鹽糧交換的過程中,就有十幾乃至幾十人上百頭牦牛或數百只羊的馱隊風餐露宿,往返最快得兩個月,路程遠一點的需近四個月時間,其艱辛可窺一斑。

  1956年3月23日,從黑河(今那曲)到阿里首府噶大克的簡易公路試通車(1956年2月24日,由西藏一支勘察隊的汽車隊從那曲往阿里方向進發,邊勘察邊修路,歷時20余天,行程1300公里,始抵噶大克),翻開了阿里地區交通史上新的一頁。這一年伊始,改則境內有了一條長約280公里的簡易公路,具有現代意義的交通工具——汽車的轟鳴聲打破了這塊沉寂而亙古的高原的沉靜。之后,幾經擴建,維修、這條最早途經改則的簡易公路演化而成一條橫貫改則的公路主干道——安(安多)獅(獅泉河)公路。此后,由拉薩經日喀則途經改則至獅泉河的另一條公路拉(拉薩)獅(獅泉河)公路建成通車,經過多年發展,改則縣公路網絡日趨成熟。到2000年,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安獅、拉獅公路為主線,向各鄉鎮、村輻射的公路交通網。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縣各種公路(包括鄉村道路)里程達2657 公里。

  運輸工具方面,在和平解放前,主要以牲畜(牦牛、羊、馬)為主,一頭成年牦牛能(馱)負重達120—150斤,一只成年羊能負重20—25斤。民主改革時期,有少數畜力車出現,代替了人背畜馱。1963年,改則縣人民政府購置了一輛解放牌貨車和一輛北京牌吉普車。1972年起,逐年增加了大小車,解決了縣上部分干部職工的生活用品運輸和外出難的問題。1983年,原麻米區古昌鄉兩戶牧民集資購置了兩輛解放牌卡車,這是改則縣群眾最早擁有的現代交通工具。1987年,改則縣社會車輛運輸大隊(集體所有制)成立,由個體運輸戶組成,承包縣里各種進出貨物的運輸任務和縣內貨物的周轉任務,最初擁有車輛30臺,到1991年,發展到擁有各種運輸車輛87臺,全縣的車主有700余人,固定資產達400萬元,年收入達260萬元。1990年,縣人民政府動員社會閑散資金30萬元,集資入股成立了有70戶股民參加,有60輛汽車的運輸聯營公司。

  1996年,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改則縣征稽站成立,負責改則縣、措勤縣、革吉縣鹽湖鄉,文布當桑鄉境內車輛的公路養路費征收工作。從而使改則縣車輛運輸得到了有效管理。2000年,改則縣交通局成立,進一步加大了對交通運輸的管理。到2000年,全縣擁有各種公車,私車數達246輛,拖拉機254臺。年完成貨運量近400噸。

城區建設

  在和平解放前,改則縣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僅局限于有限的寺廟教育。改則縣境有麻米寺、扎江寺、羅波拉康、洞措拉康四座寺廟(拉康)。其中麻米寺距今已有近八百年歷史,屬黃教寧瑪派。在寺廟所在轄區內,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牧主(領主或代理人等)每戶如有兩子以上,需送一子進寺廟修行,這些被送寺廟當和尚的孩子也就是接受寺廟教育的僅有的生源,學習內容以各種經書為主。此外,在有條件的家庭(如領主),其子女則由聘用之家教或由親屬言傳身教接受一些文化教育,其受教育面相當狹窄。農奴子女很少有機會接受教育。

  和平解放后,1964年,改則縣第一所民辦小學成立,這是改則縣第一所學校,系改則縣完小前身。首屆學生有20名,教職員工3人,開設藏語、數學兩個科目。從而結束了農牧民子女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歷史。后由于辦學條件差,遂撤銷。1974年3月恢復招生,招收學生37名,有教職員工4人,開設藏文、算術、漢文三門課程。1975年,學校擴大招生規模,更名為改則縣農牧中學,課程設置有所增加,開設藏文、漢文、數學、體育、音樂五門課程。1983年,國家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停止使用改則縣“農牧中學”的名稱,改則縣小學正式建校。1983年,改則縣小學有學生96名、5個教學班級,開設藏文、數學、語文、政治、體育、音樂六門課程。1990年,改則縣小學更名為“改則縣完全小學”。

  1999年,改則縣中學成立,招收來自措勤縣,改則縣新生27名(初中一年級),有教員2名,開設藏文、語文、數學、英語、生物、音樂、體育、美術八門課程。改則縣完小,中學同址,學校占地面積60畝,有教學樓一棟,學生宿舍樓一棟,學生平房宿舍四棟,職工宿舍三棟,教學設施日臻完善。

  到2000年,全縣有小學6所,教師43人,在校學生100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46.6%;幼兒園一所,有保育員2名,入園兒童34名;中學一所,教師2人,學生21人。

  千百年來,繁衍生息在改則這片土地上的藏族人民,創造了獨特的文化和習俗。有熱情奔放的歌舞,有曲折離奇的民間故事,有獨具特色的服飾。

  色果服飾乃改則縣各部落服飾中較有特色的服飾之一。傳說色果女王卓姆,升天時穿一襲帶有一對翅膀的長裙,后經演化,形成今色果服飾。色果女裝以長裙為主,分有袖和無袖兩種。無袖的稱布,傳說卓姆女王升天時,以袖為翅,為繼念女王,后世去袖為布。無論有袖或無袖之服裝,后均輟紅、黑、藍、青、綠五色。五色代表彩虹,象征其對彩虹的一種原始崇拜(注:彩虹在藏族人民的心中代表仙女)。

  改則縣醫療衛生事業是從民主改革后逐步發展起來的。和平解放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群眾只能靠數量極少的藏醫解除病患,在大多數地方,只能求神問卜聽天由命。

  民主改革后,1963年,改則縣衛生所成立,之后經過多年的發展,到1990年,全縣有醫院1所,衛生所5所,防疫站1個,各區設有獸防機構,全縣有醫務人員26人,鄉村醫生54人。到2000年,隨著對醫療衛生投入的加大,發展到擁有醫院1所,衛生服務中心1處,病床60張,醫務人員34名,各鄉擁有衛生所,赤腳醫生。醫療條件大為改善,醫療設施逐漸跟上了時代的步伐。此外,縣城還出現了數家私人西醫門診,為外來務工經商人員帶來了極大方便。

  2000年,縣人民醫院已擁有藏醫門診,西醫門診,開設有內、外、兒、婦、傳染、流病、急診等科。改則縣群眾治病難的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

  和平解放前,改則縣人均壽命大抵為40—50歲,到2000年,已增長到50—60歲。人口死亡率從1990年的9%0,降低到2000年的2.6%0,嬰兒死亡率從1990年的10%0,下降到2000年的2.5%0。

  2000年,預防免疫注射率達95%以上,牧民群眾就醫率達到85%,各種傳染病控制率達60%以上,藏醫覆蓋率達65%,公費合作醫療覆蓋率達70%。在校生、駐軍部隊、“五保戶”及困難戶群眾實行優惠就醫或免費就醫。

  改則縣體育以民間體育活動為主,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每年夏季,牧民群眾都有規模或大或小的賽馬活動。除賽馬外,如抱沙袋,摔跤等傳統項目頗受群眾的歡迎。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縣城陸續修建了一些簡易籃球場,足球場。并開辟了一處地勢平整的賽馬場。每逢盛大節慶日,都有規模較大的賽馬及其它如自行車比賽,足球、籃球、長短跑比賽等。

自然地理

  改則縣地處南羌塘高湖盆區,均為高山河谷地帶,無平原。山勢平媛,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隆門雄和才瑪爾錯西沼澤

  沼澤地位于西藏自治區改則縣中部,有3片沼澤濕地,面積合計36900hm。其地理位置分別為北緯33°53′—33°05′、33°13′—33°19′、33°35′—33°40′,東經83°15′—83°23′、83°50′—84°02′、84°21′—84°31′。所在地海拔高程4500m。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干旱)羌塘高原區。

倉木錯沼澤

  沼澤地位于西藏自治區改則縣西南倉木錯及其南部入湖河流的上游,地理坐標分別為北緯31°58′—32°06′、東經83°30′—83°36′,北緯31°37′—31°53′、東經83°34′—83°46′。海拔高程約為4500m左右。共有3片沼澤,總面積21600hm2。所在地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干旱)羌塘高原區。

拉果錯東南沼澤

  沼澤地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改則縣境的拉果錯東南方,系入湖河流中游段因地勢低洼積水形成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1°50′—32°01′,東經84°17′—84°32′。沼澤面積為18000hm2。海拔高程4500m左右。綜合自然區劃屬ⅥD1(1)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干旱)羌塘高原區。

果普錯沼澤

  沼澤地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改則縣西南,昂拉仁錯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1°49′—31°58′,東經83°02′—83°19′,海拔高程4500m左右,沼澤濕地面積16200hm?2。所在地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干旱)羌塘高原區。

  沼澤類型東西兩部有所不同,西側拉果錯湖濱為鹽堿沼澤,而東側有河流補給,發育淡水沼澤。

洞錯沼澤

  沼澤地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改則縣東面的洞錯周圍,地理坐標為北緯32°05′—32°19′,東經84°23′—84°59′,海拔高程4416—4420m。沼澤呈東西方向展布,面積42300hm。在綜合自然區劃中屬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干旱)羌塘高原區。

  洞錯,藏意為荒涼湖,受班公錯—怒江斷裂帶的控制,位于洞錯—扎西盆地低洼處,湖體呈北寬南窄的元寶形,面積100km2,為一鹽湖。湖區西部為芒硝沉積區,東北部為石鹽沉積區。湖相沉積的主要粘土礦物為伊利石、綠泥石及蒙脫石;主要鹽類礦物有石鹽、芒硝;碳酸鹽礦物有白云石、方解石和文石。湖水的平均深度1m,最大深度1.5m以上,湖水的化學成分見表6-32。

  洞錯位于盆地最低處,四周高地發育的短小河流在匯入盆地過程中,沿途滲漏、蒸發,經常斷流,而且大都為季節性河流,只有東部發源于巴林岡日山的較大河流向西注入洞錯,在湖東面和西面形成大片沼澤濕地。

  根據改則氣象站資料,本區年平均氣溫0.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1.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2.1℃,極端最低溫-33.8℃,極端最高溫24.4℃;≥10℃積溫只有52.8天,共645.5℃;無霜期只有50天,年平均降水量166.1mm,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3%;年平均蒸發量2341.6mm;≥17m/s的大風日數可達200.1天;年日照時數為?3168.2小時,日照百分率73%。沼澤區的土壤為鹽化草甸沼澤土。

  沼澤的植被類型和動物種屬與扎布耶茶卡沼澤區基本一致。

  洞錯為一大型芒硝、石鹽鹽湖鹵水礦床,尚未大規模開發,目前只有少數牧民前來撈取石鹽作為食用和牲畜用鹽。沼澤濕地是重要的放牧場。

美馬錯沼澤

  沼澤區位于西藏自治區改則縣境內,地理坐標為北緯33°58′—34°03′,東經82°30′—82°40′。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面積9900hm2,為嵩草—青藏苔草沼澤。海拔高程5200—6000m。所在地屬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干旱)羌塘高原區。

  喀喇昆侖山脈的東段呈東西向橫亙于本區西北部,在駱駝湖附近山脈急折至北北西—南南東向斜貫本區中部,山脈主脊海拔高度約6000m,山區冰川發育,許多冰川從山脊兩側下延到湖盆邊緣。河流眾多,由冰川融水補給形成的河流就有100多條,但多為短小的間歇性河流。本區湖泊也很多,主要有美馬錯、阿魯錯、扎和平錯、魯瑪江冬錯等。沼澤地分布在美馬錯東南、阿魯錯的地勢低平地區。

  美馬錯等湖泊主要為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補給,由于降水稀少,蒸發強,湖泊多呈微咸水(含鹽量1—49g/l),水化學類型屬硫酸鎂亞型。沼澤區水源補給主要為河水。本區氣候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0℃—1℃,最暖月(7月)平均氣溫約1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4℃,極端最高氣溫22℃,極端最低氣溫-35以下,無霜期20—40天。年平均降水量150—200mm。冬季多大風。本區主要為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但沼澤濕地區多為鹽化草甸土和鹽化草甸沼澤土。

  本區地處羌塘高原西北部,受氣候干寒的制約,發育的植被主要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而在地勢低洼的湖泊和沼澤濕地區,則多發育了水生植被和以嵩草—苔草為主的沼澤植被類型。沼澤植被中常見的種屬有青藏苔草、堅果苔草、扁穗草、嵩草、藏野青茅、賴草等。沼澤區的水禽有棕頭鷗、斑頭雁、赤麻鴨等,周圍地區的鳥類有禿鷲、胡兀鷲、紅隼、大

  狂鳥等猛禽,還有藏雪雞、西藏毛腿沙雞、角百靈、褐翅雪雀、棕頸雪雀、細嘴沙石靈等,此外,周圍地區的獸類有野牦牛、藏羚、野驢、藏原羚、盤羊、巖羊、藏狐、狼等。

  本區交通不便,人煙稀少,受人類的干擾較少,基本保持了高原荒漠生態系統的原始狀態,是進行生態系統研究的理想基地,擬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原始的高原荒漠生態系統。目前,土地利用狀況是當地居民放牧和狩獵,部分地方有過牧現象。

歷史沿革

  西藏民主改革前,這里為改則、色鍋和幫巴三大部落之地。"改則"、"色鍋"、"幫巴"原是族名,后演變為部落的名稱。

  西藏民主改革前,這里為改則、色鍋和幫巴三大部落之地。“改則”、“色鍋”、“幫巴”原是族名,后演變為部落的名稱。分別隸屬于西藏噶廈政府和后藏的扎什倫布寺管轄。1960年10月,改則縣人民政府成立,轄路南、路北共4個區。1961年3月23日,縣址由門董村遷至現在的隆仁。1970年底將路南2個區劃出,新成立了措勤縣,兩縣均隸屬阿里地區管轄至今。縣府現駐改則鎮。

  改則縣轄5個區(洞措區、察布區、物瑪區、麻米區、康托區),21個鄉,75個村委會。

  1997年,面積96279平方千米,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人口1.5萬,均為藏族。轄5區(洞措區、察布區、物瑪區、麻米區、康托區),21鄉。縣政府駐隆瑪仁布。(根據《政區大典》整理)

  洞措區(DongcuoQu) 1964年4月設置。位于縣政府東南,距縣政府90千米。面積1.76萬平方千米,人口0.32萬。轄4個鄉,其中洞措鄉3個村委會,羅坡鄉4個村委會,永措鄉4個村委會,森多鄉3個村委會。有洞措拉康、羅坡拉康等宗教場所。

  察布區(ChabuQu) 1978年10月設置。位于縣政府正北,距縣政府160千米。面積1.22萬平方千米,人口0.31萬。轄4個鄉,其中洞鄂鄉4個村委會,魯古鄉4個村委會,西固鄉4個村委會,玉扎鄉4個村委會。

  物瑪區(WumaQu) 1964年4月設置。位于縣政府西北,距縣政府90千米。面積1.94萬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4個鄉,其中牧瑪鄉4個村委會,甲措鄉3個村委會,先遣鄉3個村委會,色當鄉4個村委會。

  麻米區(MamiQu) 1964年4月設置。位于縣政府西南,距縣政府90千米。面積0.97萬平方千米,人口0.33萬。轄6個鄉,其中茶措鄉3個村委會,羅瑪鄉3個村委會,古建鄉2村委會,定昌鄉3個村委會,拉秦鄉3個村委會,古昌鄉3個村委會。境內有麻米寺。

  康托區(KangtuoQu) 1963年9月設置。位于縣政府東北,距縣政府30千米。面積6345平方千米,人口0.19萬。轄2個鄉,其中日瑪鄉轄一、二、三、四、五、六6個村委會,玉多鄉轄一、二、三、四、五5個村委會。境內有扎江寺。

  2000年改則縣轄1個鎮、6個鄉。總人口17502人,各鄉鎮人口:改則鎮3672 麻米鄉3605 洞措鄉2054 察布鄉3033 物瑪鄉1834 先遣鄉1447 古姆鄉1857 (單位:人)

經濟概況

  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改則縣非公有制經濟異軍突起,規模不斷擴大,人員不斷增多,對改則縣經濟的貢獻不斷提高,已成為改則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改則縣一項長期的戰略舉措。

  由于該縣受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嚴重制約,基礎設施薄弱、投入不足、教育落后、人才匱乏。要大力發展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4年,改則縣通過援藏單位投資、國家投入和自籌資金等方式,積極促進小城鎮基本建設,效果良好。

  2004年改則縣小城鎮基本建設項目總投資達5622.9萬元,主要建設了黨政綜合辦公樓、市政道路、縣中學教學樓及附屬工程、縣完小宿舍及校內路面硬化工程、絨山羊擴大繁場土建工程、縣衛生服務中心疾病控制、畜產品交易市場、城市亮化工程、小車班職工宿舍建設項目、中國移動改則基站、縣大門及路面硬化工程、商品房等。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這些項目的建成,極大地改變了城鎮面貌,增強了城鎮的輻射帶動功能,使改則縣小城鎮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行政區劃

  全縣轄1個鎮、6個鄉:改則鎮、物瑪鄉、先遣鄉、麻米鄉、洞措鄉、古姆鄉、察布鄉。共有1個居委會、49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改則鎮魯仁居委會。

  改則鎮 轄1個居委會、2個村委會:魯仁;玉多村、日瑪村。

  物瑪鄉 轄8個村委會:搶古村、扎果村、達熱村、本松村、根瓊村、布孜村、莎瑪隆村、扎多那日村。

  先遣鄉 轄6個村委會:熱雄村、巴熱村、德布康如村、那日松巴村、瑪爾果村、扎布村。

  麻米鄉 轄10個村委會:茶措村、定昌村、次吾嘎木村、古昌村、嚇夏村、熱扎村、克勤村、吳青村、那木切村、行前村。

  洞措鄉 轄5個村委會:洞措村、才日果雷村、確德村、那木起村、夏龍村。

  古姆鄉 轄3個村委會:森多村、崗如村、珠瑪日村。

  察布鄉 轄15個村委會:曾康村、龍桑村、察布村、吐那村、卡爾江瑪村、丁固村、牛嘎玉村、多瑪村、札美仁村、瑪日馬村、果查村、珠江瑪村、達熱加歐村、木布村、瑪姆卓木村。

  改則鎮總人口3672人。

  麻米鄉 總人口3605人。

  洞措鄉總人口2054人。

  察布鄉 總人口3033人。

  物瑪鄉總人口1834人。

  先遣鄉 總人口1447人。

  古姆鄉總人口1857人。

 

山東·江北水城 運河故都·聊城 m.imperiodasfraldas.com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點 聊城特產 聊城導游 聊城機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車 聊城會議 聊城特價機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級導游 全國優秀導游員 聊城旅游網 江北水城旅游網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實踐基地 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