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園原名涉園,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倉街小新橋巷,為清順治年間保寧知府陸錦所筑,取陶淵明《歸辭》中的“園日涉以成趣”之意,黃石假山是耦園的特色。耦園東部舊址原為清雍正年間保寧知府陸錦致仕后所筑“涉園”,又名“小郁林”。后為崇明祝氏別墅。耦園為全國重點單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遺產。此園因在住宅東西兩側各有一園,故名耦園。南北駁岸碼頭是耦園特色之一,盡顯姑蘇“人家盡枕河”的特色。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線路分類: [園林老宅]
景點地點: 國內 江蘇省 蘇州市
本站推薦:
蘇州耦園之精妙,游者不必親歷細品,亦可得之。
2000年11月耦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遺產》。2001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耦園處于平江路古城保護區的腹地,蘇州人用二千五百年創造出的特有的城市面貌、城市韻律、城市文化,反過來,無時無地不關照著生于斯長于斯的蘇州人。一句俗話,蘇州是有味道的,蘇州人是有味道的,耦園是有味道的。不追求形式上的奇巧,更多的精心于心靈安適,從這個意義上說,耦園是奇葩!
耦園坐北朝南,三面環水。南沿小新橋巷,大門面水,有河埠駁岸碼頭,一條沿河小路筆直地伸展出去,連著西面的人家;北臨小柳枝巷,后門設有私家碼頭,東接內護城河,如今依然櫓聲裊裊。再東面已經是城垣的殘跡,野樹遮擋了外面的駁船和市井的嘈雜。在這不顯山漏水的市井之間、簡陋的民居周圍,耦園如幽蘭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簡潔文雅里,像它的主人一樣孤芳自賞,自我滿足于個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謐中,像蘇州古城一樣永遠的遺世獨立,保留著最鮮明的個性和最豐富的內涵,就像貝聿銘先生所說“有明遺構”。
三百年來,耦園安靜而泰然地迎送著它的主人。清初這里原是仕人陸錦歸還故里后建造的涉園,名取自淵明的《歸辭》, “園日涉以成趣”;到了同治年間(公元1874年)安徽巡撫沈秉成抱病下野,偕愛妻退隱,請了當時有名的畫家顧紜在涉園的基礎上拓展開辟,這樣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園。偏于一隅,“枕波雙隱”,“耦園住佳耦,城曲筑詩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連理,又道出了整個園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軸對稱、東西對應。耦園,摒棄了世間的紛擾,匯聚了自然的精華,流連于“詩酒聯歡”、吟風誦月的風流歲月里,靜默在潛心修道、書生意氣的自在中,還幸福在鴛夢溫暖、兩兩相隨的神仙日子里。如今雖然佳偶不再,但詩城已然。我們剛才看到門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磚刻門額“耦園”兩字,一面為隸書,一面為篆書,是園主沈秉成孫子的好友、近代書法家周退密先生所書,古樸、典雅、沉靜,正符合了耦園的基調。大家再注意看耦園的大門,簡單而堅固的石門框內竟然不是木制的門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細密的交織中把沉澀剔除了,鮮動活潑的生活情趣躍然而出,男耕女織、夫妻和諧的生活氣息越發濃厚了。
穿過“平泉小隱”天井,來到轎廳中央平面圖前大家看這幅耦園全景圖,園子不大,占地面積80公頃,中央部分有明顯的南北中軸線,從水碼頭開始,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和樓廳,整個住宅區帶有明顯的仕宦第宅的傳統特點。在布局上,“以樓環園,以水環樓”;同時暗合“偶”宇,東西花園相互對應。東花園以中心的黃石假山為主景,高拔峻挺,是涉園的遺存,也是蘇州古典園林里最著名的黃石假山;西花園則以湖石構景,綿延舒展。同時,在個體建筑上也有樨廊、筠廊之間,雙照樓、聽櫓樓之間,吾愛亭、望月亭之間等等兩兩呼應,或東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不一而足。由于歷史上耦園多次被毀,文革期間淪為工人宿舍,八十年代重新整修,基本保留了原來的建筑框架,但就整個園林來說,住宅部分藝術性略顯薄弱。就像我們看到天井的門樓上,已沒有太多的裝飾,西邊的風穿牡丹,東邊的孔雀開屏,除了多了一層富貴氣之外,好像和“平泉小隱”也不甚和諧。“平泉”原指唐朝高官李鄴侯的別墅,后通指隱居場聽;“小隱”則隱于野,說出了園主遠離廟堂、浪逐江湖的心愿。寄情山林,從晉開始――直以來是文人在戰爭頻召仍、黨權爭霸、政治主張難以實施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以退為守的內斂的生活方式。桃花源的創造,烏托邦的具像構造,以一種出世的心情去過人世的生活。在城市重文明發達的時代,人力物力疊山理水在家中,坐擁山林的自然美景,同時享受詩文酬唱的風雅。
進入園主在坊里隙地為我們準備的“城市山林”。北行進入大廳載酒堂, 高大爽潔,大廳巍然,面對門樓上“厚德載福”的溫良教訓。這里原是主人會客、宴聚、議事、儀禮的主要場所。匾額是東花園落成后,沈秉成邀眾友慶賀,李鴻裔欣然題寫的:東園藻成,同仁燕集斯堂,遂以載酒顏之,蓋取唐人東園載酒西園醉濤意也。而在1993年重建之后,王西野先生順著這層意思,借陸游先生詞句“載酒園林,尋常巷陌”,附會成一對聯懸掛中堂:東園載酒西園醉,南陌尋花北陌歸。抱柱聯上“左壁觀園右壁觀史,西澗種柳東澗種松”和堂前東西兩側小門的門額“載酒”“問字”相呼應,我想這可能是園主規劃住宅功能的總體理念吧:東園以宴樂賞景雅聚為主,西園以靜修著述藏書為主,承繼了蘇州古典造園以輝映自然和人文精神的一貫傳統。
“觀之不足”一直是園林審美過程中最大的妙處和難處,尋字外之意,景外之致,才能幫助我們正確領略園林的東方魅力。所以大家不妨細想,主人載酒肯定不會為了買醉,實寫酒事,虛指酒外之興。正如歐陽修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載酒”原來為了流連山水間,難怪東花園主要觀景點取名“山水間”、實至名歸,把載酒的謎底揭了。從這一點又再次證明了耦園在設計過程中文人山水的特點,耦園充分體現了園林布局上的因果對應、前后連貫和融會貫通。
樓廳院中——最后一進一般為家眷居住的地方。小院安靜而綠意盎然,植有桂花和玉蘭等樹,扣“金玉滿堂”之意。而門樓是清代舊物,可惜在文革中遭毀,依稀可辨的磚刻細膩精雅,場景一派清新自然,“詩酒聯歡”的主題表現很具體,完全不像一般的深宅大院到處是詩書禮儀的規范教訓,顯示了主人對現實生活的熱情,和夫妻相隨、遠離塵俗,幸福的家庭生活。特別一提的是整個樓廳的建筑為二層,呈凹型。兩邊分別和東西側樓相通,往東可達東花園的補讀舊書樓以及最東端的雙照樓,這一部分也呈凹型;西行沿樓倒量便是西花園的藏書樓,曲折凹型。整體連貫一氣,俗稱“走馬樓”。磚刻門樓、風火墻、走馬樓都是徽派建筑特有的。主人原為安徽巡撫,自然受其影響,同時徽商自明中葉勢力遍及全國各地,徽派文化成為一時的風尚。而這里的走馬樓依據住宅東西分配的特點,不像經常所見的四方型圍廊,而是在北墻處曲折有序、錯落有致、蜿蜒伸展,跨度長達四十米,把東西花園的景色盡收眼底,形成了耦園一大特色。
在東側外墻鑲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雙魚、蝙蝠圖案,四方的窗內中置梅花圖形,鋪滿萬字裝飾變體,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圖形象征相濡以沫、高潔、幸福的愛情生活。當時的女主人湖州才女嚴永華親書“耦園住佳耦,城曲筑詩城”,橫批:枕波雙隱。典出《世說新語》孫子荊歸隱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態。這里一語雙關,既形象地描繪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園特征,又暗示夫妻雙隱,可謂才情雙絕。軒南北一空園一實墻,虛實對比。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前面的門廊連接中部和東部,既便利雨日烈陽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頓,同時又成為游園的序曲,城曲詩情的發軔。 由樨廊北行,經藤花舫、儲香館,到城曲草堂游廊曲折環合,連接著各個主要觀景點。西面秋陰丹桂芬芳,故稱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別稱,因為樹干斷面的年輪如犀角圖紋。
沿著北墻的就是走馬,樓的東面延伸部分,曲尺形,各有名頭。樓下先是儲香館。因為是小孩瀆書的地方,為勉勵他們勤奮苦讀獲取露功名,“蟾宮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飄香舉行鄉試的來由,命名為“儲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脫穎而出。城曲草堂、安樂國、還硯齋,樓上的補讀舊書樓、雙照樓作為宴客、休憩、讀書、詩畫的主要場所。草堂名取唐朝詩人李賀的詩:女牛渡天河,柳煙滿城曲,訴說園主夫婦如牛郎織女得三生緣相聚人間,園門前河埠頭上的依依楊柳柔情似水,柳絮綺麗如夢常在,園主對生活的知足略見一斑了,于是更毅然決然放棄名利場,鉆進溫柔鄉、“安樂國”,天上人間只在今朝矣。在盡頭的還硯齋清凈澹泊,“閑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乾嘉時期書法四大家之一的劉墉的題聯真是恰到好處。
從城曲草堂沿筠廊南行,過望月亭、吾愛亭,到山水間。 剛才所走的路線完全以中央的黃石假山為視線轉移,遠近迂回的過程把一座假山能呈現出的各種山 體姿態一一呈現出來丁。從草堂月臺前南望,黃石以橫向對壘,形成水平方向的曲線延展,山勢東高西低,西部形成一山谷,桃嶼成為主山的的余脈,平緩漸止于藤花舫,在蹬道委蛇向上處,小塊黃石豎向漸次排列,愈上愈險,而間雜的樹木也都在低處修剪成向下搖曳的形態,直至峰頂全然傲視一切奮力刺向天空;轉到受月池端望月亭里,“受月”池中月到波心顯其幽深,山峰因溪更顯其高聳,這時對岸的假山一副桀桀峻挺的樣子,縱向節理發達異常臨深淵的懸崖峭壁,高遠莫測;如果順著池水由東北望西南,藤蘿野枝婆娑水面,卻生發幽情;在從山水間水閣北望,中國山水畫的斧劈皴法清晰可辨,沿坡上蹬道,把絕壁、懸崖、峽谷、峰洞、山頂平臺等山脈的自然形態刻畫逼真。該山是涉園的遺物,傳為造園名家張南陽所作,代表了黃石假山的最高水平,與蘇州環秀山莊的湖石假山并稱蘇州假山之冠。 園中唯一的一座橋宛虹杠就在眼前,使人聯想起紅欄曲水的歡快,仁者仰止的故事。區別于平常所見的纖橋似的平梁飛虹,這是座高架橋;區別于其他的平靜委婉,這座橋多了一點臨淵嘯唱的志氣。 我們所在的這座水閣,凌水歇山建筑,外墻塑有松鶴延年、柏鹿富貴的浮雕,內置有大型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罩,圓雕、透雕,刀法渾厚、筆力倉健,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與醉翁之豪情、寄山水之逸趣融為一體,成為耦園的鎮園之寶。遙想當年沈秉成夫婦臨流照影,昆曲清唱,情動山水,恰似神仙美眷。 除了在布局上的陰陽對應,雙照樓與山水間高低錯落、聽櫓樓與魁星閣成雙成對、吾愛亭與望月亭前突后退之外,在建筑安排上,還顯示出園主對道教的濃厚興趣。這里的“便靜宦”明顯地帶有道教色彩。宦,本指東北角,后通指角落,便靜直指虛境;而“魁星閣”本來就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 從這里向西看,一帶樨廊錯落開有漏明花窗。它們的特別之處是建園的時代特征造就的幾扇富有歐式風情的漏窗。一種是富有流動感的月過浮云,中間一輪滿月,四周瑞云奔涌,裝飾感很強;另外是出現了幾扇圓形的花窗,幾乎類似于哥特式建筑門廊上的火焰式、玫瑰式的裝飾圖案,這種特征肯定和歐風東漸關系密切,在這里直接反映出來了。
沿樨廊折向中部,在向西花園,織簾老屋前,西花園以藏書樓、書房為特征,突出書齋與庭院的有機結合。把整體環境以織簾老屋為中心,與東花園的山水游賞體驗相區別,利用湖石的纖巧柔媚、古木的深沉濃蔭,創造出安寧、圓熟的胸壑山水,“風篁類長笛,流水為鳴琴”。在東花園載酒勝賞之后,西花園醉在精神的豐滿,也許間雜著露臺花街上瓶(平)升三戟(級)的仕途幻想,飄過東面“鶴壽”亭羽化登仙的酣夢。建筑屬鴛鴦廳形式,根據季節、光線、溫度不同,夏秋在北廳,冬春在南廳。其北就是貫穿全園的走馬樓的西部,是園主的藏書樓,有一口古井,似與受月池相呼應。所以,綜觀全園,耦園的兩大主題――隱與愛相得益彰,總體對稱和細部處理結合完美。而且,園內的精致并非完全的封閉。大家如果注意的話,可以看到在東;花園樨廊盡頭有耦園的私家碼頭,歷史上,拙政園、耦園的主人經常乘船來往,兩家風光一家賞。同時,在耦引的幾個角落都建有樓閣,墻外的風光與院內的風景相互連接,使耦園隱而知天下事,保持著江南人家的平常心在某種意義上講,耦園儼然是蘇州現存最具地域特色的古典園林了。
“耦園住佳耦,城曲筑詩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連理,又道出園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軸線上為明顯的仕宦第宅,東西花園相互對應。
東花園
東花園以中心的黃石假山為主要景點,是涉園的遺存,也是蘇州古典園林里著名的黃石假山;西花園則以湖石構景,舒展綿延。同時,在個體建筑上也有或東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兩兩呼應。
“聽櫓樓”“魁星閣”兩樓間有閣道相通,“藤花舫”為一旱船造型,這些建筑靈巧別致,各具特色。“山水間”內大型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罩,采用透雕手法,雕鏤技藝極為精湛,構圖風格粗獷,給人以渾厚大氣之美,據傳該罩為明代遺構。
西花園環境幽雅寧靜,具蘇州書齋花園的特色。
大廳與樓廳東側建有平房與樓房一片,間有天井數處,樓廳與東側樓區相通,在樓上沿通道可達東花園“補讀舊書樓”和“雙照樓”。
自然與人文環境
因耦園處于深巷之中,直達耦園的公交線路尚未開通,也正因為如此,使耦園免卻了來往車輛的吵雜,在現代生活氣息濃郁的城市中保留了這方凈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山水間”內大型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罩,跨度為四米、高約3米,雕藝技巧極為精湛,構圖風格粗獷,給人以渾厚大氣之美,據傳該罩為明代遺構。
耦園歷史很長,大約經歷了幾次毀壞幾次重建,在諸多的主人中,最能形成耦園歷史和人文意蘊的可能要數清末的安徽巡撫沈秉成了。這個人很有正氣,在安徽巡撫任上就勵精圖治一心想報效國家,任法租界道臺時,就不卑不亢很受當地人尊敬。只是相關記載太少了,令我們無從把握,也只能半真半假的猜了。可能他在仕途上并不很順利,再加上喪妻失子,心身幾乎絕望。在這種情況下,他舉家遷到蘇州以三千兩銀子買下了一個幾乎廢棄的園子“涉園”,稍加修葺便安頓下來。想必,那時的沈秉成心是冷的,至今從耦園的環境還可隱約的感覺到:三面環水,只有一條小路與外界相連,正門對著三丈高的城墻。這完全是一個“一去紅塵三十里,白云黃葉共悠悠。”的環境。可是,上天并不會讓這樣的一個人孤獨終老。后來在他最不知所之之時認識了江浙才女、比他小15歲的嚴永華,并結成了伉儷。沈秉成酷愛藏書和詩文,嚴永華也愛寫詩,至今在耦園東院的墻上還刻著這位夫人的詩:“耦園住佳偶,城曲筑詩城”。耦同偶之意,城通成之意。可見嚴永華之才。
從耦園正門進,感覺就是地道的江南小院,曲折幽深,使人想起歐陽公的《蝶戀花》:“深深深,楊柳堆煙,暮靄無重數……”同時狹長的過廊也給人一種凝重感,沿著過廊一直往前走,過思到門一個廳,眼前陡然開闊,使人如臨夢幻,就像一個長期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突然跨上一步就置身于光明之中一樣,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恍然不知所措。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長廊曲折,從任何角度去看都透露著和諧與甜蜜,大概這就是沈氏夫妻生活的地方吧。沿著夫妻廊向前就是“吾愛亭”,相傳女主人嚴永華每日在此彈琴,亭前正對曲橋流水;“吾愛亭”的左面是“聽琴軒”,這是男主人聽女主人彈琴的地方。纏綿的琴聲就是一座傳遞愛的橋梁,沈秉成、嚴永華就在這樣的傳遞中度過了那最美麗的八年時光,使置身于花園中的每一個人都被感動。
局園管處與東園管理處協商后,決定將局管紅木倉庫搬至耦園西花園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