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五级黄色电影a,亚洲精品在线观看污污污污,国产区精品中文字幕,高清无码在线精品

歡迎訪問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歡迎,請登錄 傳真:0635-8336665 24H電話:0635-8681234

旅游資訊

首頁 >> 公司資訊 >> 旅游資訊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作者:Mr.LiuStu  來源:劉寶平工作室  發布時間:2024-06-20

照片支持
聊城市旅游攝影協會

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即清北洋海軍的屯泊基地及中日甲午戰爭戰場遺址,分布在劉公島、日島及威海灣南北兩岸。劉公島設有工程局、機器局、屯煤廠、電報局和電燈臺、海軍公所、鐵碼頭、船塢、水師養病院、水師學堂等機構和設施,劉公島、日島、威海灣南北兩岸等要地修筑炮臺13座。


1977年12月23日,北洋海軍提督署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9月,山東省政府公布了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28處北洋海軍及其甲午戰爭遺跡的保護范圍和保護內容(其中北洋海軍提督署、威海水師學堂內包含部分稍晚增建的英式建筑)。


2000年6月,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列為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筑。


北洋海軍提督署  又稱“水師衙門”,為清代北洋海軍軍事指揮中心,位于劉公島南坡中部偏西,建于1887年,占地1.7萬平方米,建筑總面積2000余平方米。


衙署平面呈長方形,周以毛石圍墻。大門建筑為三開間,正上方懸掛李鴻章題“海軍公所”匾額。大門外東西兩側各置一樂亭,飛檐翹角,四面歇山;南面與之相連,建東西轅門各一;東西轅門內左右對稱樹立刁斗旗桿兩支。西轅門以西20米處,建二層了望樓。


提督署為清式磚木舉架、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木結構形式,按中軸線建前、中、后三進院落,每進有中廳、東西側廳和東西廂房。前、中、后院的中廳分別為禮儀廳、議事廳和祭祀廳,東、西兩路有長廊貫通南北,各廳、廂、院落之間,廊廡相接,曲縵回環,雕梁畫棟,渾然一體。院內東南角有演武廳一座,建筑風格中西合璧,屋宇高敞,空間寬闊,內有挑檐式舞臺一座,是衙署內較為堅固、體量最大的一座建筑。


提督署保存完整,多次修繕,是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的主要陳列展示場館。

龍王廟與戲樓  位于北洋海軍提督署西100米處。龍王廟始建于明末清初,現存建筑系北洋海軍時期重建。四合院布局,由正門、前倒廳、正殿、東西廂房組成。占地1700平方米。


龍王廟大門正前9米建有戲樓,由戲臺和化妝室組成。戲樓屋頂由四根八棱花崗石巨柱相撐,臺前兩角石柱上雕楹聯一幅,上聯“龍袍烏紗帽如花石斑斕輝光照耀玉皇閣”,下聯“奏響管弦聲似波濤洶涌音韻傳聞望海樓”,正中拱額題橫批為“寰海鏡清”。化妝間兩開間,南面兩窗,北面西間開門。廟前戲樓西北角,有樸樹一株,樹齡百年以上,為威海境內稀有樹種。


1999年,維修戲樓,重新彩繪油漆。2000年,根據歷史照片資料,恢復正門前兩側旗桿。


丁汝昌寓所  位于提督署以西200米處,為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的官邸,又稱“小丁公府”。建于1888年,由中區、西區和東區三區組成,總占地近2萬平方米。

中區包括前花園、寓所主體建筑和后花園三部分,占地7000平方米。寓所建筑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仿照丁汝昌在安徽巢湖汪郎中村的故居布局,分左中右三跨院落。中跨院為四合院式,有正廳、東西廂房和倒廳,院內西側有丁汝昌親手栽植的一株百年紫藤。1987年移交地方文物部門管理后修復開放。


西區前部大門與倒座系丁汝昌寓所原有建筑。1998年6月,辟為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院內增建長18.88、總高3米的“北洋海軍將士名錄墻”,鐫包括洋員在內的北洋海軍將士600余人姓名。


威海水師學堂  位于劉公島丁汝昌寓所西300米處。建于1890年,甲午戰爭中遭戰火,損毀嚴重。今存照壁、小戲樓、俱樂部、東西轅門和一些房舍。

學堂占地1.8萬平方米,周圍環繞石砌堞墻和圍墻。2004年6月,完成全面維修保護并對外開放。修復了堞墻、照壁、戲樓、涼亭、俱樂部以及英租時期的3座建筑,復建大門、倒座、東西廂房、教室、宿舍、食堂等已毀建筑。水師學堂內部,依據史料進行原狀復原陳列。


鐵碼頭 位于劉公島丁汝昌寓所西南300米處。平面呈“T”字形,長205、寬6.9、水深7米,墩樁凝結如石,堅實耐用。鐵碼頭棧橋上有鐵軌與屯煤所、工程局、機器局、魚雷修理廠相聯。1915年、1935年、1953年三次維修改造和養護,1971年又增建南端西段的石質丁字形引橋。

麻井子船塢 位于劉公島西部南岸黃島炮臺與水師學堂之間,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總占地8萬多平方米。泊船塢池平面呈不規則梯形,塊石砌筑。北側堤長280米,系填海而成,兼為連接黃島炮臺的通道;南側堤長320米,是船艇主要靠泊區;西側堤為防波堤。西側南端設出入口,寬60米,防波堤上建航標燈塔一座。

公所后炮臺  在水師學堂堞墻北150米之小山上,包括半地下兵舍與炮位兩部分。半地下兵舍緊依炮臺南面劈山而建,赭紅色花崗石砌筑,石制檐口、立垛、腰線、排水口、門窗拱券等,外觀呈明顯的歐洲建筑風格;兵舍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連通,皆可經坑道直達炮位。地面炮位兩座,呈圓坑形,毀于甲午戰爭。1989年修復其中1座,對外開放。

公所后炮臺地阱炮位(大炮為復制品)


劉公島島內其它炮臺形制與所后炮臺近似。黃島炮臺在島西端,東泓炮臺在島東端,島中部主峰為旗頂山炮臺,均已修復并對外開放。


日島炮臺  在劉公島南1海里處。原為礁石灘,北洋海軍時期清軍自南岸搬土填筑而成。建地阱炮臺1座,內置平射炮6門,地阱炮2門。炮臺地阱深2米,徑11米,阱壁筑有掩體和儲彈間,保存較好。甲午威海之戰中,北洋海軍“康濟”艦管帶薩鎮冰率30名水兵守此炮臺,擊退日軍多次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