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支持
聊城市旅游攝影協會
山東省聊城市錨定“文旅興市”,打基礎、求創新,蓄動能、塑優勢,努力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獨具特色的中國文旅名城。
聚焦兩河國家戰略,文旅興市成效初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都是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文化工程,是引領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聊城是黃河下游和運河沿線重要節點城市,是大運河、黃河文化旅游帶的交匯疊加區,區位優勢顯著,建設“兩河交匯明珠城市”是時代所需、城市所需、人民所需。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文旅興市”目標任務,先后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市文物保護委員會、“文旅興市”工作專班、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專班,構建高位推進、齊抓共管的組織體系。4月份,聊城市委、市政府組織了全市重點文旅項目觀摩活動,召開旅游發展大會,為實現全市文旅項目建設破題破局,為文旅產業發展加力提速明確方向。
聚焦兩河文化交融,文化“兩創”成果豐碩。兩河交匯造就了聊城文化的多樣性,運河文化、黃河文化、名著文化、紅色文化等交相輝映。圍繞實現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不斷匯聚建設現代化新聊城的強大精神力量。一是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拓展。聊城運河文化博物館完成全面提升改造,市圖書館新館、鐵塔文化博物館等建成使用。全市建成文體廣場6293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場所達標數達到6324個,31家城市書房、2400多處農家書屋對外開放,每年舉辦各類文化惠民活動10萬余場,群眾文化生活更加便捷、文化獲得感成色更足。二是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成效顯著,院團發展活力凸顯。創排《承諾》《孔繁森》《心向藍天》《泥土芬芳》等文藝作品,獲省級以上獎勵30余項。每年舉辦戲曲名家演唱會、音樂節、美術攝影展等重大文化活動,豐富市民多元文化需求。三是文物保護水平大幅提升。出臺《聊城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制定加強文物、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方案,成立市考古研究院。近年來,籌集資金5367萬元,實施臨清鈔關、荊門上下閘保護展示等文物保護項目50余個。全面落實“先考古、后出讓”,去年以來,共完成考古勘探項目65個。四是非遺保護體系更加完善。近年來,爭取非遺資金905.9萬元,先后對62個非遺項目、385名非遺傳承人、24項非遺活動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加強非遺整體性保護,實施省級黃河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啟動國家級大運河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建成非遺工坊91家,東阿阿膠、東昌葫蘆等35個非遺項目實現產業化發展,年產值達38億元。
聚焦兩河公園建設,文旅融合更深更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拓展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一是構建全域旅游格局。整合優質文旅資源,串珠成鏈、連片發展,逐步構建以水上古城為核心,黃河、大運河文化旅游帶聯動的旅游新格局。東昌府區成功創建第四批省級全域旅游發展示范區。以研學、休閑、美食、紅色等為主題的十條精品旅游線路受到廣泛關注。二是培育產業發展動能。突出重大項目引領,萬達錦華文旅綜合體等13個簽約項目順利推進,高唐書畫文創產業園、運河文化博物館提升等19個項目竣工運營,臨清運河老街、東昌書院、茌平佳鄉田園綜合體等35個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圍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今年謀劃重點項目24個,計劃投資400億元,厚植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根基。三是拓寬文旅產業空間。適應大眾出游新需求,積極培育新業態、打造新場景、探索新模式。出臺古城區精品旅游項目獎勵辦法,引入主題民宿、網紅書店等業態140余項,當街、朱雀街、米市街、鐵塔商圈、月季里文旅街區等一批特色休閑街區成為消費“引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