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樓凝聚了華僑先輩的智慧,一磚一瓦皆是他們心系故里的印記。
廣東開平碉樓現存有1800多座,這些古建筑歷經歷史滄桑,見證了一段消逝的華僑文明。”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暨建筑系教授譚金花在接受中國僑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廣東僑鄉開平,以碉樓而聞名。2007年6月,“開平碉樓與村落”在新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譚金花告訴記者,她曾參與申遺工作,負責開平碉樓與村落項目英文申報文本和規劃文本的撰寫。
譚金花從小在開平長大。對她而言,碉樓不僅珍藏著兒時與玩伴肆意奔跑,穿梭其中的舊時光,還記錄著華僑“葉落歸根”、回報桑梓的生活縮影。“保護碉樓文化,為海外游子留住文化之根是我從事該研究的初衷和動力。”她說。
數百年前,開平經歷過一段社會治安混亂的時期。大批在海外打拼的開平華僑回鄉建造家園,為保護僑眷安全,居守兼備的多層塔樓式建筑拔地而起。譚金花介紹,碉樓的墻體厚實,四周遍布射擊孔,配備了槍械、石子、探照燈等工具;樓頂四角筑有“燕子窩”,居高臨下的防御讓賊匪望樓興嘆,無功而返。
“碉樓凝聚了華僑先輩的智慧,一磚一瓦皆是他們心系故里的印記。”譚金花表示,華僑將羅馬柱、拱券、琉璃瓦頂、巴洛克裝飾等西方建筑元素巧妙融入碉樓,實用與美觀兼顧。夏日村莊田連阡陌,一座座碉樓矗立其中,中西元素相得益彰,也碰撞出僑鄉建筑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