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城漸遠,進山漸深。暮春之初,我與朋友來到江西鷹潭的龍虎山,乘竹筏漂于瀘溪河上。
碼頭處是一群穿短襟的艄公,服裝統一,膚色黢黑。說是竹筏,實則為生鐵焊鑄,外觀呈大竹相連狀。筏頭的師傅握著根長長細竿,以此轉向定位;筏尾的師傅戴著頂斗笠,光影交織下,樣貌看不真切,他正凝神操作發動機。只聽馬達一聲轟鳴,一尾小舟騰起逶迤綠浪,向大山去也。
竹筏隨波而去,水繞山行,白潭綠影上是朵朵奇峰。過千米竹林,看奇石紅峰接踵比肩,綿延數十里,壯哉丹霞地貌。竹筏由淺入深、由緩而急,及至碧水深處、青山嶂前,我與朋友起身四顧,人看山,是自其變者而觀之;山望人,是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山水融融,人景洽洽。
瀘溪河屬信江支流,貫穿龍虎山,與信江匯合后,注入浩渺無際的鄱陽湖,稍事歇息,便隨大湖流入大江,浩浩東去,成為汪洋之海。行于水上,艄公介紹起周遭以形得名的石鼓峰和玉梳峰,它們喚作“石鼓搗不得”和“玉梳梳不得”,還有“蓮花采不得”和“丹勺用不得”等,一共十座奇峰,喚作“十不得”。
崖壁上還有天然形成的石洞,隱約可見一些木板和石棺,這也是龍虎山聞名天下的崖墓,展現古越人“高枕無憂”的喪葬禮儀和文化。只是古人如何將懸棺放進石洞,至今仍是未解之謎。視線及右,是無蚊村所在。相傳此處因種植崖柏、桉樹等植物,加之山洞里的蝙蝠群和四周的活水,村子一年四季都沒有蚊子。及轉彎處,來了兩葉小舟,是村民載著上清豆腐和粽子來販賣。上清豆腐油炸后,蘸上本地辣椒面,入口滑嫩,香辣可口。粽子則小巧可愛,十個一串,我一口氣吃了七八個。
畫分南北,山水亦然。北方山水,多以剛勁之筆,以塊面構圖,厚重的山體氣勢突兀,筋骨外露;南方山水,常為圓柔之筆,以平淡線條勾勒蔥郁山水,剛內柔外。這幾年游覽了很多名山大川,北至太行,南下武夷,無論丹霞地貌還是熔巖地貌,都仿佛大塊文章,以無言的方式記錄著歷史滄桑。
下了竹筏,乘車到上清古鎮,去了聞名天下的道教圣地嗣漢天師府。據記載,龍虎山原名云錦山,因山上有一塊高百余米、寬數百米的云錦石而得名。東漢中葉,張道陵偕弟子到此修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有青龍白虎繞丹鼎,因此改名龍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