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象一條騰飛的巨龍,穿行在西北黃土高原的秦晉大峽谷中,當流經壺口時,寬約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馬蹄狀瀑布群。主瀑布寬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濤聲轟鳴,水霧升空,驚天動地,氣吞山河,為黃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國僅次于貴州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風景區規劃面積175平方公里,主景區面積27平方公里,是以壺口瀑布為主體的峽谷景區,北至小河口,南至仕望河口。 夏秋季節,黃土高原暴雨頻繁,黃河水勢猛漲,瀑布寬達100多米,方圓數里,水汽遮天,氣勢磅礴,是游覽觀賞瀑布的最好季節。冬季冰封雪凍,瀑布掛滿冰棱,銀裝素裹,分外妖嬈。春季冰雪解凍,冰棱崩落,猶如山崩地裂,聲似炮轟雷鳴。
黃河壺口瀑布古已聞名,《水經注》載:“禹治水,壺口始。”明代有位詩人寫《壺口》一詩贊道:“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雙騰虬淺直沖斗,三鼓鯨鱗敢負舟。”明陳維藩在《壺口秋風》詩中描寫到:“秋風卷起千層浪,晚日迎來萬丈紅”。黃河西出昆侖,源遠流長。雄偉多姿的龍門,世稱“九河之蹬”的孟門山(位于龍門與壺口之間)與四時迷霧的壺口瀑布最為壯觀,號稱黃河三絕。壺口瀑布更以它氣吞山河之勢,聲絕九霄之壯著稱于世。
孟門山距離壺口約2.5公里,河水被巨石一分為二。此石橫亙數百步,河水分流,俯視如門,故有孟門之稱。孟門山雖“臨危若墜”,但“臥鎮狂流”,“任水漲滔天,終不能沒”,實為壺口之下一大景觀。河水出孟門之后,以“奔騰到海不復回”的態勢,直至相距65公里處的龍門。
看彩虹是游壺口一樂,水滴排空,陽光射人,經折射、反射、衍射,瀑布上空展現出七彩巨虹,與瀑布交相輝映,是奇觀中之奇觀。在有陽光的日子里,上午11時左右,可在河西的陜西一側覓見;下午則可在河東的山酉一側發現。如果走過黃河大橋數里,在孟門觀其壺口景色,繽紛的彩虹,上接長空,下臨壺口水簾,更加美麗異常,令人神往。現已興修的壺口瀑布公園,公路可直達,并建有觀瀑亭,是一個山峻水奇,林青花茂,別具一格的公園。
由壺口上行約1公里,有一小村名龍王達,相傳是龍王休息的地方。這里有過“旱地行舟”的往事。古時,因壺口瀑布飛流直瀉,空中跌水十分驚險。所以,凡是航行于黃河之上,路過壺口的大小船只,都要在瀑布上游停船卸貨,在船上栓上繩索,用人力將空船從河中拉上旱路,隨后便“旱地行舟”直到繞過瀑布,空船再行下水,重新將貨物裝至船上,繼續水上行船。據說從前黃河的航運十分繁忙,壺口停放的船只最多可達千條,從事“旱地行舟”的拉船工有數百人。直到晉、豫、陜鐵路連接通車,水路交通為鐵路取代之后,“旱地行舟”便成為歷史的遺跡。
爬上一孔道,放開膽子向壺口靠近一大截,發現黃水跌宕的地方,也就是壺嘴的正當中,有一塊油光閃亮的石頭,似乎在急湍中上下浮動,這就是俗話說的“龜石”。登高鳥瞰,上下浮動,忽顯忽隱,勝似鯉魚躍龍門。這塊奇異的龜石,有很多傳說。有的說是禹王治水時立下的寶石,有的說是女媧娘娘補天時遺留下來的一神石。
就在壺口偏北不遠的地方,有人祖山和庖山兩座山。據說“天下之合”就是從這兒來的。相傳遠古時代,在洪水泛濫,人類即將滅絕之時,伏羲和庖羲兄妹倆以“媒石”結為夫妻,開始了男耕女織的新生活,成為人類最早的祖先。為了紀念他倆,后人把這座山叫作“祖山”和“庖山”。人祖山海拔1700多米,現在山上仍存有伏羲廟的遺址,廟內尚有“隔溝滾磨”的畫像,還有兩眼泉井終年不竭,空氣異常新鮮涼爽。
黃河壺口瀑布,號稱“天下奇觀”,是理想的旅游勝地。但因地處深山僻壤交通阻塞,車輛莫達,所以能來觀賞者屈指可數。今日之壺口,展現出新顏,黃河大橋飛架,新辟亭閣棧道,登上安樂山,大川風光,田園景色,可盡收眼底,使人流連忘返。
1997年6月在香港即將回歸祖國之際,香港特技演員柯受良先生駕車飛躍黃河壺口瀑布成功,成為世界第一飛人,為中華民族爭了氣,也極大地提高了黃河瀑布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迎來黃河瀑布的旅游高潮。壺口瀑布已成為國內外游客向往的風景名勝之一。